看见具体的人
2024年9月21日
我喜欢听课,也喜欢读书。听多了,读多了,面对实现生活,读的不如讲的。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的确如此。
听kaka老师讲《理解用户本质需求方法》,受益匪浅,写一下笔记,以备温故。这是一堂只有到教室才能听到课,不能写成书,也不能线上讲,因此很多精彩的内容,我也不能写在文章里。面对面,和网上交流,大有不同。就像异地恋和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不同。见面了,才能看到鲜活的人,没有镜头美颜,也才有见面之情。人没有到教室,课堂已经开始。
课堂以问题开始:你如何给女朋友送花?有人说老师压迫感很强,大概是指提问多吧。整堂课有大大小小的提问,kaka老师在校当过老师,我也曾在校当过老师。这其实拉回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手段。礼闻来学,不闻往教。提问会自然引发学生的思考,这样课堂就不只有老师,还有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了。
我本来想举手回答,想了想还是放弃了。我时不时买花给媳妇,有时候是跑步路过花店,卖一支玫瑰;有时候是在超市买菜,看到卖花的,买一束回去。为此我专门买了花剪。以前一个人的时候,看到有姿态的树枝,就顺一枝回家,插在饮料瓶里。我这种不太典型,估计不能作为老师分析的材料。
听完大家的回答以后。kaka老师说他送花的技巧。第一天,匿名送花瓶到女朋友公司。第二天,匿名送花泥、剪刀和营养液到公司。第三天,手写卡片,手捧十七朵玫瑰到公司前台。有了前两天的铺垫,第三天就水到渠成了。要送到公司,让周围的人都知道你送她花了。也解开了前两天的谜底,原来是你送的呀。说不定之前已经问过一圈了。为什么送十七朵花呢?因为你就是第十八朵。周围的人眼中的羡慕,更甚于鲜花。或者说,送的不是花,而是优越感。
这让我想起了《红楼梦》中有一回:送宫花贾琏戏熙凤。林黛玉好像是最后收到花,林姑娘说别人挑剩下的不要的才给她。林妹妹很生气。这就是送花的反面教材,没有优越感,反而是卑微感。
送花引入了正题:如何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。女朋友的本质需求不是花,也许是优越感,也许是你对她的用心。花不美没关系,男朋友想得不美,那可不美。
接下来还是提问:如何做高考报志愿业务。这个问题太好了,在坐的同事都经历过。大家按照日常的工作套路来思考,拆解业务,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,还是选择地区,目的是考研还是就业。kaka老师模拟了一场路演,提了一个工作中大家少有机会接触的问题,核心用户是谁,怎么触达?大家都在想业务需求,少有人思考这是谁的业务需求,用户是谁。又问服务价格多少。一听就是知道大家没实际参与过生意。坐在写字楼的格子里面工作,习惯了格子,不熟悉格子外的世界。
又问,是否可以考虑特定的群体,比如分数线是本科线附近的考生,本科和专科,差异很大。如果提供的服务,能让这部分考生上本科,用户会不会很愿意花钱。这样顺理成章就引申到,高考报志愿业务,卖的是什么?是志愿吗?
卖的不是志愿,而是用户愿意相信你,卖的是信任。社会上有两大机构,教育和医疗,买的都是信任。假如有个外科医生告诉你,他们收费低,有优惠,手术水平高,你会选择去他医院吗?估计经济条件允许,你会立即拒绝,直奔三甲医院吧。而且报考志愿的核心用户也不是学生,而是家长。高考结束了,学生只想快速报志愿,然后去玩。
我想起多年前,我已在深圳工作几年了,亲戚问我报考志愿的问题。我提醒说,现在热门的专业,等到毕业以后,不一定就好。反复提醒,最终他还是选了土木。当年房价飞涨,土木热门。如今土木风光不再。我之前没想明白原因。听课听到这里,恍然大悟。我当时年轻,说话一般,这么大的事情,怎么可能有充分的信任。嘴上没毛,办事不牢。
找到了用户,如何筛选核心用户呢?微信群就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运营工具。以在线教育为例,如何找到愿意花钱的用户?在上网课的群里,鼓励学生家长发孩子的笔记,发笔记的家长会奖励小灶课程。关注的家长聚会纷纷发笔记,参与小灶课程。这样就筛选出重视教育的家长。接下来说有优质课程,有意向的报名。把报名的人放到另一个群,一段时间以后,通知有会员课,然后收费。所谓会员,就是我有人无,会员即特权。因此,会员业务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构建特权体系。
kaka老师反复说,做地图的,要会开车。做社交软件,要谈朋友。自己不用地图,怎么做好地图。自己都不与人社交,怎么做好社交。要把自己的生活活得更丰富精彩。这样才能理解人,关注人,看到需求背后的人。人不是停留在纸上,在网上,而是在地上。
后记
这是我在鹅厂听的最精彩的非技术类的课程。我是做技术的,为了拓展思路,会刻意听不同门类的课程。课程内容具有老师强烈的个人风格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课堂上极少讲想当然,人云亦云的方法套路。把产品经理还原为鲜活的人,有以用户本,也有以屁股为本,毕竟屁股决定脑袋。也把人还原为有七情六欲的人。
工作中,我看见到更多的是异化,这种反异化的课,非常少见。工作异化了人,也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同事难为朋友嘛。身在其中,不知不觉,也异化了对人的理解。就像kaka老师问大家有没有一款很喜欢的产品,大家说的都是互联网产品。人作茧自缚而不自知。
kaka老师讲课非常有活力,喜欢从讲台下来,不那么一本正经,不端着。常说教人如春风拂面,那这堂课就是野外的风,很野,跟写字楼的空调风不同。后来发现老师经常参加线下交流,难怪野性十足。也许这一堂创业课。
这堂课还给我其他的启发。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,如何处理网上精心为你准备的焦虑。我想不仅仅要线下接触人,看到事物背后的人,还要看到事物背后的自己。